天气预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食品百科 > 食品安全

疫情防控常态化下 食品企业应采取更严格的卫生管控措施

  近期,我国多地在进口冷链食品外包装检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对此,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副主任李宁在近日召开的2020年国际食品安全与健康大会上表示,尽管阳性率很低且主要集中在产品外包装,但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全产业链对食品安全提出了更高的卫生要求,食品企业应该采取更严格的卫生管控措施。

  随着北半球进入冬季,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加速扩散,中国境外输入病例来源国家不断增多,传播风险进一步加大。同时,疫情传播呈现出“从物到人”和“从人到人”并存的特征。近期进口冷链食品核酸阳性检出率明显增高,波及省份增多,涉及产品范围从海产品到畜禽肉类产品,进口物资被病毒污染范围从冷链食品扩展到集装箱。

  “从7月厄瓜多尔进口的白虾中有3批在外包装检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到最近多地在冷链食品外包装检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涵盖虾、鸡、猪肉、牛肉等多个品类。”李宁介绍称,境外很多国家正处于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期,这使得各种物体表面包括食品及包装被新冠病毒污染的机会增加。新冠病毒在低温条件下存活时间长,进口冷链食品及包装可能成为远距离跨境携带新冠病毒的载体。此外,随着对进口冷链食品及包装新冠病毒的检测频次、频率及覆盖范围增加,发现阳性的概率随之增加。

  但李宁也表示,从目前情况来看,全国海关对进口冷链食品实施新冠病毒核酸抽检检测,污染率为万分之0.15。国家卫健委组织的全国冷链食品及包装样品监测抽检结果,污染率为万分之0.48,总体污染率维持在低水平。

  李宁表示,目前海关正尽可能加强源头管控,加大进口冷链食品的检验检疫,开展主动性预防性全面消毒工作。暂停出现员工聚集性感染企业的产品输华,加强进口冷链食品新冠病毒风险监测,进口冷链食品口岸环节预防性消毒工作。对于职业暴露人群,加强防护和主动核酸筛查。

  世界卫生组织在关于新冠病毒传播途径的一份报告中指出,新冠病毒除了通过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以外,接触病毒污染的物品也是传播途径。在目前我国新冠肺炎疫情基本得到控制的情况下,北京、大连、青岛、天津等城市突然出现了本土病例或者小规模的聚集性疫情,疫情溯源指向了被新冠病毒污染的冷链食品外包装,而且在对青岛疫情溯源过程中还在被污染的冷链食品外包装分离出活病毒,由此证明,冷链食品及包装可能成为病毒传播的载体,特别是特定环境下反复接触冷链食品及包装的高风险人群,比如搬运工、销售加工冷链食品的从业人员等,如果防控不到位,就会增加感染的风险。

  为最大限度消除病毒传播媒介,国家有关部门相继发布了相关的冷链食品管理办法和措施。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在《关于进一步做好冷链食品追溯管理工作的通知》中强调,重点冷链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食品安全法以及各项法规的要求,严格执行进货查验、出厂销售记录等制度,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生产经营企业应当及时、准确记录每批次重点冷链食品的检验检疫信息、核酸检测结果、已经消毒的证明、货物来源去向和数量、位置等关键数据。

  李宁强调,做到人、物同防,堵住境外输入病例,也要把经过物流环节尤其是冷链物流环节的防控措施落实好。人防要对入境人员境外核酸检测全覆盖。物防要尽可能加强源头管控,加大进口冷链食品的检疫检验,开展主动性预防性全面消毒工作,加强职业暴露人群防护和核酸的主动筛查等,这是现在基本的防控策略。此外,除了防控传统的食品安全问题,疫情防控常态下,食品企业还应做好针对常规微生物污染、化学性污染、添加剂超标使用、农兽药残留等方面的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