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公告 > 行业动态

含亚铁氰化钾的食盐真的有剧毒不能吃吗?

   常言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食盐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调味品。然而网络上每过一段时间就会有“含亚铁氰化钾的食盐有剧毒不能吃”的类似谣言卷土重来。那么,亚铁氰化钾为什么会出现在食盐中?添加了亚铁氰化钾的食盐对人体有害吗?
   一、食盐中为什么要加入抗结剂?
   过去的食盐不加抗结剂,经常结成大块,被称为“盐巴”。买的时候,甚至需要用工具来敲碎,使用起来也极为不便。现在我们最常见的精制盐是以卤水或盐为主要原料,用真空蒸发制盐工艺、机械热压缩蒸发制盐工艺或粉碎、洗涤、干燥工艺制的食用盐,有一定的粒度要求。氯化钠(食盐的主体成分)在受外界环境影响容易重结晶,如果加入抗结剂可以改变氯化钠的结晶粒度分布,使晶粒间不形成“交联”,从而防止食盐中的氯化钠在贮存过程中结块,从而保持松散或自由流动,生活中使用方便。
   二、为什么常用亚铁氰化钾作为食盐抗结剂?
   目前,国内外食盐均可添加抗结剂。国际食品法典允许使用亚铁氰化钾、亚铁氰化钠、亚铁氰化钙等抗结剂。在我国,GB 2760-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中,允许用于食盐的抗结剂只有二氧化硅、硅酸钙、柠檬酸铁铵、亚铁氰化钾、亚铁氰化钠五种,而使用最广泛的当属亚铁氰化钾。
   那么为什么亚铁氰化钾被选作最优先使用的抗结剂呢?简单来说,就是因为亚铁氰化钾成本低廉、使用方便、抗结效果明显。有资料显示,如果使用二氧化硅或硅酸钙,添加量至少达0.3%才能获得理想的抗结效果,但它们不溶于水,超出了GB/T 5461-2016 《食用盐》中不溶于水的杂质限量(精制盐0.10%,粉碎洗涤盐、日晒盐0.20%)。柠檬酸铁铵的抗结效果不如亚铁氰化钾,每千克食盐一般需要添加到20毫克才能达到抗结效果,而亚铁氰化钾只需添加5毫克。亚铁氰化钠与亚铁氰化钾性质相似,只是价格上略有差异。
   三、亚铁氰化钾有毒吗?
   不可否认,亚铁氰化钾确实存在一定的毒性,但是任何抛开剂量只谈毒性的行为,都是不靠谱的。查文献可知,氯化钠的半数致死量(大鼠,经口)3.75±0.43g/kg,亚铁氰化钾的半数致死量(大鼠,经口)1.6~3.2g/kg,两者相差不超过2倍。
   GB 2760-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规定:亚铁氰化钾在食盐中的最大添加量为0.01g/kg,即10mg/kg。FAO/WHO(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规定,每日允许摄入量(ADI)为0~0.025mg/(kg·d),超过这个值才有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以一个体重60kg的成人为例,每天容许摄入亚铁氰化钾的量为  1.5mg,相当于每天食用0.15kg(即150g或3两)食盐,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因为正常人一天的食盐量达到20g就已经感觉非常咸了。(注:世界卫生组织(WHO)和《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都建议,每人每天食盐摄入量不要超过6克。)
   四、亚铁氰化钾会分解成氰化钾吗?
   许多人看到“氰化钾“三个字就惊恐万分,实际上亚铁氰化钾和有剧毒的氰化钾是两种截然不同物质,千万不要杯弓蛇影。氰化钾里面的氰根可以游离出来产生毒性,但在亚铁氰化钾里面,氰根跟铁离子结合的很牢固,所以它化学性质很稳定,一般不会释放氰化物。但是不得不承认,理论上亚铁氰化钾在400℃以上高温下还是可以分解产生氰化物的。400℃高温是什么概念呢?我们常见的大豆油、花生油、玉米油、棉籽油、葵花籽油的烟点(加热到开始发蓝烟时的温度)是190℃,菜籽油、米糠油的烟点是205℃。我们日常烹调食物的温度通常低于340℃,超过400℃时食物早就变成了碳块。当然烧成碳的烧烤、油炸香煎过头的食物理论上都有可能会析出微量的氰化物,不过这时候产生的其他有毒有害的物质也会非常多(例如:苯并芘、丙烯酰胺),我们建议不要再食用。
   按照国家食品安全评估中心发布的报告,尽管亚铁氰化钾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但加热可促使该物质在酸性条件下(加醋)分解产生氢氰酸,氢氰酸极易挥发,且亚铁氰化钾在食盐中的添加量非常小,因此氢氰酸在食物中残留的可能性很小。
   综上所述,正常食用添加了食品添加剂亚铁氰化钾的食盐,不会给人体带来伤害。烧菜时烹调温度不要过高,最后添加食盐,也可免去亚铁氰化钾是否会分解氰化钾的顾虑。如果消费者还是对亚铁氰化钾感到不放心,那可以尝试购买带有绿色标识的绿色食品食用盐或者其他未添加亚铁氰化钾的食盐。NY/T 1040-2012《绿色食品 食用盐》标准中规定,此类产品不得检出亚铁氰化钾。
   来源:济宁市场监管